一刀砍向小包裹:泰国不再“宠”跨境买家

一刀砍向小包裹:泰国不再“宠”跨境买家

2025年11月5日,泰国海关总署署长潘通·洛伊库尔南塔 (Phantong Loykulnanta)宣布,从2026年1月1日开始,海关部门将对所有通过在线平台订购的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包括进口价值低于1500泰铢(约45美元)的商品,以确保国内生产商与外国进口商享有公平竞争环境。该举措已被纳入“快速致胜”政策的一部分。(这是泰国政府为推动政策快速落地和提高效率而设的战略框架,它通过短期、高效率的措施,实现税收增加、市场秩序改善和本地企业保护的目标)

潘通透露,2024年泰国价值低于1500泰铢的进口商品总额约为 300亿泰铢(约9.24亿美元)。若按平均10%的进口关税计算,新政预计可带来约30亿泰铢(约9240万美元)的额外财政收入。这不仅能缓解财政压力,也为后续本地产业扶持提供资金来源。

一刀砍向小包裹:泰国不再“宠”跨境买家泰国海关总署署长Phantong Loykulnanta

同时,为确保对每年进口数亿件低价值商品征收关税的可行性,泰国海关计划要求所有电商平台申报每件商品的进口价值与关税分类,便于海关系统自动评估适用税率。潘通强调,未来将修改相关法律,引入统一税率制度,让低价值商品征税流程更高效、透明,每个包裹将按预定税率征税,简化繁琐的清关环节。

其实,泰国跨境电商税制经历了“2018–2024年免税”到“2024年征收VAT”到“2025年过渡延续”到“2026年全面征税”的四阶段演变。

自2018年起,泰国海关实施了1500泰铢(约45美元)免税门槛,即进口商品CIF(成本+保险+运费)不超过1500泰铢(约45美元)时,不征收关税、增值税(VAT)和消费税。这一政策在初期推动了跨境消费,却也让境外低值商品享受免税优势,而本地产品反而需缴税,导致市场竞争失衡。

2024年4月,泰国财政部决定废止免税政策,对1至1500泰铢的商品征收7%增值税。内阁在同年6月批准该决定,并设立过渡期至2024年底。然而,考虑到电商行业的适应难度及国际贸易承诺,政府于2024年12月又延长免税至2025年底,即当年仍可免征关税但须缴7% VAT。如今,潘通已明确表示2026年起不再延长免税优惠,所有跨境电商商品将从第1泰铢起征收关税。这标志着泰国正式结束“小额免税”时代,迈向全面征税阶段。
在东南亚地区,泰国并不是首个收紧小额进口商品免税政策的国家。

越南政府早在年初正式发布决定,自2025年2月18日起,经快递渠道包括跨境电商包裹,进入越南的低值进口货物(100万越南盾,约40美元)将不再享受进口税与增值税豁免待遇,转为按现行10% VAT与关税规定征收。马来西亚2024年1月1日起,对低价值商品(LVG)征10%销售税(SST);达到门槛的境外卖家或平台需注册并代征代缴。

新加坡则在2023年1月1日,已取消S$400(400新加坡元,约295美元)低值免商品与服务税(GST,相当于增值税)的特殊待遇,空邮进口的低值商品(≤S$400)向已注册GST的境外卖家或平台购买时须缴GST(现行9%)。印度尼西亚2020年1月30日起,将低价值跨境电商小包从$75下调至$3,超过$3即按规定征收进口税费及VAT(现行11%),仅≤$3可免关税(仍可能有其他税费规则)。菲律宾目前则仍享免税,其小额进口货物免税门槛为10,000比索(约170美元)。

实际上,全球关税政策收紧已是大势所趋,也将推动行业向更成熟的方向演化。过去依靠“免税红利”迅速崛起的直邮小包模式正在退场,而“本地化”“税务合规”与“仓配体系”将成为未来竞争的关键。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