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税通道熄火:近2400万跨境小包改走“计税清关”

市场解读12小时前更新 西之月
5 0

免税通道熄火:近2400万跨境小包改走“计税清关”

2025年10月22日,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最新数据,自美国于8月29日取消对所有国家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政策(de minimis)以来,CBP已处理近2400万件原本可享免税的跨境包裹。而在2024年全年共有超13.6亿件包裹通过最低限度豁免方式进入美国。另据联合国万国邮政联盟(UPU)披露,政策生效当天寄往美国的邮政包裹量环比骤降81%,数周后仍处低位(70%),而欧洲、墨西哥、澳洲、日本和韩国等多国邮政/承运机构因短期准备不足,曾暂停或限制部分对美包裹运输业务。

长期以来,美国“de minimis”政策为跨境贸易提供了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通道。根据《1930年关税法》,价值在800美元以下的进口包裹可免征关税与消费税(在2016年从200美元大幅上调至800美元),直接推动了小额跨境电商的繁荣,并使得全球卖家能够以更低成本直邮美国消费者。然而,自2024年底起,该政策开始引发激烈争议。美国国会与贸易代表署(USTR)多次指出,部分平台存在“拆单发货”和“低报申报价值”等行为,造成税收流失并削弱监管效能。经过数月听证与博弈,白宫于2025年7月30日签署行政令,宣布自8月29日起暂停所有国家的免税待遇,并要求CBP全面执行严格的申报、缴税与查验流程。

根据行政令内容,新政设有约6个月的过渡期。在过渡期内,外国邮政可按原产国选择缴纳80-200美元的定额关税;过渡期届满后,将全面转为按货值/税则计征,并由快递商或经CBP认可的中介负责代收代缴。白宫在行政令中强调,该举旨在维护国家安全、打击走私/违禁品以及防止外国恶意利用“de minimis”造成规避关税与监管的通道。

需要指出的是,从法律层面看,美国小包裹免税制度(《1930年关税法》)并未被废止,但在实际操作中,全球商品已无法再享受直邮美国的便利待遇。换言之,曾经几乎不受限制的小包裹进口时代即将全面结束。而对于依赖直邮模式的跨境电商平台和中小卖家而言,这一变化无疑带来了巨大冲击。

最直接的体现是成本结构与价格优势瓦解。过去以“极致低价”为优势的SHEIN、Temu等平台凭借“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的规则,得以将数以亿计的低价小包直邮美国,从而规避了关税成本。但政策取消后,绝大多数商品被加征关税,其采购、物流运输与履约等综合成本直接抬升,即便税率不高,也足以侵蚀其本就微薄的利润。商家因此面临两难选择,若选择自行消化税负,原本微薄的利润空间将被进一步压缩甚至转亏;若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端,则商品价格势必上涨,削弱“低价即卖点”的核心优势。

然而,更深远的影响已传导至消费端。此前的文章提到,在小包免税政策取消后,许多美国买家反馈在包裹派送环节被要求额外支付一笔“到付税”,这笔额外费用不仅包含关税在内,还叠加了清关手续费与处理费。在这类“到付税款”机制中,费用触发是因卖家(平台)未代缴进口税,法律责任上进口关税由买家承担。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些新增费用并未提前告知消费者,导致消费者在收货时普遍感到被动与不满,这进一步对平台的信誉与购物体验构成了直接冲击。

此外,物流效率与运营模式同样面临严峻挑战。过去大量低价值小包裹可以通过“免税+简化申报”模式快速进入美国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支撑了跨境电商“高频、小额、快周转”的运营逻辑,使得平台与卖家能够以极低的履约成本实现“十日达”“包邮”等高效交付模式。然而,随着免税政策的取消,整个物流体系的运行方式被迫重构。每一件小包裹都必须执行正式的海关入境程序,缴纳相应关税,并提供更为详尽的申报信息,包括HTS编码、原产地、卖家与买家信息、SKU等完整数据。清关等待时间的不确定性增大,货物滞留率上升,运输成本、合规成本、操作成本齐涨,对于货代、邮政及快递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项沉重负担。

不过,在这场关税迷雾中,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游戏规则”的彻底改变:“小额免税”为低价红利按下了暂停键后,跨境电商已然从“低价直邮红利”正式转为一场“合规、透明、在地化”比拼。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