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4日,据路透社报道,特朗普政府已在周三要求美国最高法院迅速听取一项申请,以保留其根据1977年紧急法律征收的全面关税。此前,下级法院裁定,共和党总统经济和贸易议程中的大部分关税无效。
具体而言,特朗普政府在其第二任期内依据《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以下统一使用该简称)对多国商品加征“对等”关税,声称此举是为应对贸易逆差和跨境毒品流入问题。然而,2025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以7:4的多数裁定此类关税多数非法,认为IEEPA未明确赋予总统征收关税的权限,国会立法时亦未授予其对关税的无限调整权,此前联邦国际贸易法院(CIT)也作出类似裁决,上诉法院同样支持CIT认定。与此同时,上诉法院暂缓判决生效,允许特朗普政府在2025年10月14日前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上诉,在此期间相关关税可暂时继续实施。
相关人士分析,目前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占6席,特朗普政府捍卫关税的胜算可能略微增加,但法律专家指出,该案涉及行政权边界问题,且经济影响非常大,不少学者预测最高法院可能维持下级法院的裁决。尽管如此,最高法院在外事务上通常尊重行政部门,因此仍可能受理此案。最终裁决预计最早于2026年初出炉,其结果将对总统贸易权力产生重要影响。
特朗普总统表示:“如果我们打不赢这场官司,我们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困难。但我们将取得伟大的胜利。”这表明他相信自己能够在最高法院赢得这场官司。不过,他也承认,败诉可能导致与欧盟、日本、韩国等国的关税措施协议解散。
▌关税政策变身选举武器,两党竞逐“谁更强硬”
这场关税法律战已不再是单纯的司法争议,而是一次兼具法律与政治意涵的博弈。特朗普将关税视为“美国优先”经济议程的核心支柱,并在第二任期全面加码,把关税作为对外政策和选举动员的双重武器。2024年竞选期间,他曾多次强调对华高关税和强硬贸易立场,将其作为兑现保护就业承诺的关键手段,并借此与民主党形成鲜明对比。如今,在上诉法院裁定其关税政策无效后,特朗普又迅速将矛头指向“党派化”的司法体系,警告取消关税将带来“灾难”,营造出“最高法院是最后防线”的叙事,并持续以此议题强化自己“为美国工人而战”的政治形象。
关税争议为特朗普带来了持续的舆论关注和议程主导权,他将复杂的法律争端包装成“华盛顿建制派(法院)企图削弱美国利益”的简化叙事,激发民族主义和经济民粹情绪。拜登阵营则陷入被动,既要避免显得“对华软弱”,又难以公开支持非常规关税做法,只能在维持现有关税框架的基础上强调更具针对性和多边性的策略,通过与盟友合作、依托法律程序施压中国,而非全面贸易对抗。
这种竞选博弈也折射出两任总统在关税和供应链策略上的根本分歧:特朗普偏好无差别碾压、速战速决,不惜与盟友翻脸,甚至扬言对所有中国商品征收60%以上关税、对全球普遍征收10%—20%,并在重返白宫后付诸实施,将中国商品的综合税率拉高至54%,逼近“全面贸易封锁”。拜登则倾向“有限冲突”,把关税作为谈判筹码而非全面施压工具,推动“去风险”而非彻底脱钩,仅对关键产业加征关税并通过立法与盟友共建供应链,以兼顾经济稳定与战略安全。
而此次关税上诉事件无疑让贸易与对华政策在选举中的分量进一步上升,将两党推入一场“谁更强硬”的竞赛,也让理性讨论政策得失的空间被显著压缩。可见,特朗普借由关税政策巩固了贸易民粹路线的支持者,并为竞选话语权获得了一份“政治红利”。
▌高额关税迫使跨境行业进入“阵痛期”
过去几年,SHEIN、Temu等平台靠着美国“deminimis”清关免税门槛(800美元以下包裹免税/快速通关)向美国倾销低价商品。而特朗普政府把这一模式定义为“免税漏洞”,甚至指责其冲击美国制造业、夹带非法物品入境。2025年2月,特朗普签署行政令,直接终止中国发货包裹的免税待遇,对低值直邮商品重拳加税,意图彻底封死这一“免税后门”。
新规生效后,原本免税的小包裹瞬间变成“高额账单”,邮政渠道直邮被征收高达120%的从价关税,或每件100美元的固定费用(原定6月还要翻倍到200美元,后被取消)。商业快递渠道(UPS、FedEx、DHL)税率更高,一度飙到145%。这意味着中国卖家赖以生存的低价直邮模式几乎被一刀切,过去依靠低成本形成的价格优势瞬间蒸发,很多商品甚至因为关税直接“卖一件亏一件”。据统计,美国超90%进口小包裹靠免税渠道入境,其中60%来自中国,主要由SHEIN、Temu贡献,而新关税政策堪称对中国跨境直销的“釜底抽薪”。
具体而言,SHEIN一直靠“上新快+空运直发”取胜,但新规下要么付出100美元封顶费+54%关税继续走空运,利润被彻底吃光;要么切换海运,时效慢得让消费者“追不到潮流”。Temu相对“没那么怕时效”,可能加速转向批量海运+半托管模式,以降低单位成本,但这需要重投物流体系,还要应对美国海关的原产地稽查,防止平台借道第三国绕关税。
即便2025年5月中美达成阶段性贸易战停火,暂停或下调部分关税90天,成本压力仍未真正缓解。特朗普政府虽下调低值包裹关税:邮政渠道降至54%(每单100美元固定费用依然保留),商业快递降至30%,但相较零关税时代依旧高企。行业分析师直言,54%的税率几乎掐断中国小包直邮的“生命线”,“黄金时代”宣告谢幕,大量卖家选择观望,不敢贸然发货,业务增速急速踩刹车。
整体来看,特朗普的关税新政给跨境电商整个生态降温,利润空间被挤压、物流链条更复杂、价格优势被摧毁,最终冲击消费者下单意愿。过去靠低成本直邮支撑的高速增长“神话”正在破碎,行业被迫进入“阵痛期”,重新洗牌。
▌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关税政策之争,不仅是一场法律官司,更可能重塑全球贸易格局。
若最高法院站在特朗普一边,将等同于给总统挥舞“关税大棒”开了绿灯,让关税重新成为美国外交和经济政策的首选武器。对中国而言,这几乎预示着高关税将成为常态,中美贸易战不只是延续,而是可能被进一步升级,对中国出口商和整个跨境供应链来说,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冲击波。
若特朗普败诉,相关关税将被判定非法、立刻停止征收,并可能触发一场规模空前的“退税潮”。截至2025年8月,美国已按IEEPA征收约658亿美元关税,这笔巨款最终由美国进口商承担。一旦判决无效,进口商势必集体要求退款,行政申诉和司法纠纷会铺天盖地而来,给政府和企业都制造沉重的财务和程序负担。
此外,如果最高法院对此种非常规关税权力予以设限,中美短期摩擦或许会有所降温,但“中美经贸脱钩”并不会就此停摆——两党对华强硬已成共识,只是打法不同:一个偏好“重锤快打”,一个倾向“精准拆解”。对于中国和其他贸易伙伴,这意味着必须为更长期、更多变的贸易摩擦做好准备:加快市场多元化布局、增强供应链韧性,并通过外交与规则谈判争取喘息空间。跨境电商企业更需迅速调整:重构物流网络、探索海外仓和本地化分销、优化商品结构,以降低政策波动的冲击。
虽然特朗普坚持自己只是“为美国工人而战”,但这场对关税权力的上诉,更像是一次穿着西装打官司、顺便为大选热身的真人秀。他指望最高法院为他扳回一城,但谁都知道,这一回他不是在谈判交易,而是在试图推销自己“永不认输”的政治人设。如果官司输了,特朗普可能会说:我不是败诉,我只是让法院重新考虑“什么是伟大”。
毕竟,世界是个草台班子,美国政府也不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