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直播电商再“爆”!但合规仍是关键命题
2025年10月中旬,泰国女演员Janey在TikTok直播中创造了惊人的销售纪录。短短十分钟内,就吸引了超过110万观众,完成逾10万笔订单,总销售额突破1亿泰铢(306万美元)。这场直播奇迹源于一场舆论危机:此前Janey因家庭纠纷登上热搜,原计划通过直播澄清争议,却敏锐地察觉到涌入的“吃瓜群众”所带来的巨大流量。她迅速调整策略,将公众关注巧妙转化为带货契机,将“舆情危机”逆转为“销售爆单”。此案例也成为东南亚直播电商生态中的典型示例。
图示:泰国女星Janey直播间
Janey成功的核心在于“明星+爆品”模式。她联动当红影星与知名品牌,推出限时特价与巨额福利,并借助个人魅力与粉丝建立情感共鸣。她将情绪化事件转化为营销话题,通过实时互动激发购买热情;同时强调真实性与信任,通过亲自演示、营造“老友”氛围,有效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媒体情报集团首席增长官Warin Tinprapa指出,Janey的直播标志着泰国在线购物格局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她凭借高情商将观众参与度转化为实际销售额,创造出策略与情感结合的独特现象。
东南亚直播电商仍然在经历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仅在2025年上半年,TikTok Shop在东南亚的单场直播GMV最高已突破800万美元,而如今单场直播GMV仅10分钟内就达到了306万美元,这几乎接近其上半年整场最高纪录的一半。
需要注意的是,“明星带货”热潮并非泰国独有。不同于泰国主播Janey的打法,印尼直播带货更凸显“草根性”与强互动。据媒体机构Rest of World报道,印尼拥有庞大的女性主播群体,直播方式与传统市场交易相似,强调人情味和娱乐性。例如,Surabaya(泗水)女主播Zuhrotul每天长时间直播厨房用品,与观众进行“面对面讨价还价式”互动。观众可实时提问、砍价,主播也会加入幽默表演甚至跳舞来提升观看乐趣。这种强互动模式成功将线上交易赋予传统市场的温度与信任感,也让品牌能够快速出圈。
图示:印尼主播 Zuhrotul Aprilia
越南市场呈现出明显的品牌化与高频化特征。马来西亚则在探索“内容培育+平台支持”的路径。TikTok Shop发起“创作者偶像”大赛,由行业意见领袖担任导师,系统化辅导新生代主播。该模式强调专家指导与佣金激励:为不同层级主播设立多档佣金制度,提供广告推广和商品体验支持。通过导师赛道,马来西亚希望复制印尼成功的网红孵化模式,快速培养土著直播带货达人。
菲律宾市场则仍处于高速增长期,头部生态尚未固化,但已涌现大量本地创作者与微商。据统计,TikTok Shop在菲律宾已有200万卖家,平台对新入驻店铺严格审核资质(营业执照、税表等),确保线上交易合规性。
然而,伴随直播电商迅猛发展,税务和假货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越南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在2025年上半年对多名偷税漏税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头部TikTok主播展开调查,其中知名网红Đoàn Di Băng(Doan Di Bang)旗下多款化妆品和保健品被查出质量不合格并已下架。此外,越南排名第三,在TikTok上“一分钟卖两吨红枣”的带货主播Hằng Du Mục(阮泰姮),也因为直播带货时涉嫌虚假宣传,3月中旬被越南信息传播主管部门正式传唤,4月4号被越南公安部刑事局拘留。越南还加速推进《电子商务法(草案)2025》,要求卖家与达人实名制卖货,产品上架前具备完整资质,并明确直播销售行为监管和法律责任边界,严禁虚假或误导信息。
泰国税务局也发布明确指示,要求在线卖家和网红履行纳税义务,可追溯审计五年内未申报收入者,违规者将面临严厉处罚。印尼于2025年7月施行PMK37/2025法规,规定电商平台需对国内卖家销售额代扣0.5%的所得税。越南财税机关自2025年起加强对高收入直播带货名人的审计;菲律宾早在2021年发布RMC97-2021,将社交媒体影响者纳入所得税和营业税征管,并通过《互联网交易法》(2023年)要求线上卖家注册政府颁发的“电商信任标志”;马来西亚亦对网络销售收入按企业所得税征管,并拟于2025年要求电商平台商品标题使用马来语(这一规定引发商家强烈反对,政府现已宣布暂停执行并召开各方会议征询意见)。
东南亚直播电商的崛起不仅是一场商业变革,更重塑了消费生态,各国以差异化路径诠释着“人、货、场”的全新可能。然而,高速增长的背后,税务合规、产品质量与监管框架的完善已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