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泰国电子交易发展局(ETDA,下称“ETDA”)要求电商平台Shopee就其自9月15日起对每笔完成订单收取1.07泰铢(约3美分)“平台基础设施费”一事提交书面说明。ETDA表示,将联合泰国贸易竞争委员会(TCCT,下称“TCCT”)共同评估该收费是否违反公平交易原则,并强调若无法阻止该政策,将持续跟进其后续影响。与此同时,ETDA还在起草新规,计划要求电商平台必须接入至少三家物流服务商,并于2025年底前实施,以进一步促进市场公平竞争。
这一监管动作并非突然发生,而是前期有一系列事件作为铺垫。
2025年8月17日,Shopee宣布自9月15日起收取该笔费用;紧接着在8月19日,TCCT发布针对电商平台不公平交易行为的指南征求意见稿,涵盖不合理收费、算法歧视与排他条款等;8月25日,ETDA明确表示正在推进“至少接入三家物流服务商”的规则草案;直至9月17日,ETDA正式致函Shopee要求提交说明。
上述连贯的时间线表明,泰国监管层对电商平台收费问题的敏感度不断提升,并快速形成了系统性的政策回应。
事实上,Shopee的收费措施并非泰国独有。在东南亚其他市场,平台也陆续推出了类似的固定收费政策:越南自2025年7月1日起收取VND 3,000(12美分)的“平台基础设施费”;马来西亚自7月16日起收取RM 0.50(约10.5美分)的“平台支持费”,并加收8% SST;菲律宾自9月3日起征收PHP 5(约9美分)的“订单处理费”;印尼则自7月20日起对每单收取Rp 1,250的“订单处理费”。这一趋势显示,Shopee正在区域范围内推行统一化的收费模式。
然而,这类按订单固定收取的平台费用对卖家影响巨大,尤其对依赖“薄利多销”的中小商家而言负担沉重。以泰国为例,若某商家日均200单,成功完成比例为90%,那么按照每单1.07泰铢计算,一个月下来仅此一项就需额外支付约5,780泰铢(156美元)。对不少卖家而言,这无异于挤压了原本就有限的利润空间,也因此引发了广泛的不满情绪,推动监管机构展开针对性审查。
根据《数字平台服务法》(DPS),ETDA的调查重点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收费合理性与透明度,即平台必须清晰解释费用的服务内容与成本结构;其二,市场竞争公平性,鉴于Lazada等主要竞争对手目前并未收取类似费用,需评估Shopee是否涉嫌不正当竞争;其三,费用合规性,即是否与现有收费项目重叠,是否不合理地加重卖家负担。
其实,泰国监管动作释放出多重信号。首先,收费透明度将成为硬性要求,“基础设施成本由谁承担”正式进入监管视野。其次,“三家物流”的规则将削弱平台对物流环节的垄断,使卖家在运费与时效上拥有更大优化空间。最后,泰国的监管措施可能带来区域外溢效应,为越南、印尼等同样存在收费争议的市场提供监管范本,进而推动东南亚形成更统一的收费披露标准与合规口径。
对卖家而言,这一系列变化既有压力也有机遇。短期来看,平台随意增设收费的行为将受到限制,经营成本的可预测性有所增强;中长期则可能因物流多元化而提升供应链效率,为卖家提供更多差异化运营的可能性。
与此同时,针对Shopee此次设立“平台基础设施费”,我们不妨做个大胆猜测,或许这一费用并非新增成本,而是将过去隐含于物流费率中的平台成本显性化。过去卖家多使用Shopee自营物流,难以分辨其中隐藏的费用,如今在监管要求开放物流选择的压力下,平台不得不将这部分成本单独列项。
而此前西之月也已观察到多个东南亚头部电商平台涨佣及提高各项费用,如今平台基础设施费浮出水面,也进一步印证了平台收费项目从“抽佣隐藏”向“费用拆解+固定计量”的系统演化趋势。
总体而言,泰国政府对Shopee这次收费事件的强力干预,标志着东南亚电商市场正进入“规则化”阶段。监管不仅重新平衡了平台与卖家的关系,也推动市场环境走向透明与公平。对跨境卖家来说,主动适应新规、强化合规管理,正在成为在东南亚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