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一周,Temu在欧洲的动作密集而微妙。
据多方消息报道,Temu近日先后与意大利国家邮政Poste Italiane、奥地利邮政Austrian Post及其子公司Express One、Aras Kargo签署合作备忘录,扩展在南欧与中欧的区域物流合作。
向前追溯不到一个月,Temu刚刚与法国邮政La Poste(通过其包裹品牌Colissimo)达成合作,合作内容包括法国境内派送、本地商家出海支持以及更高效的跨境物流流转。
从细节看:
11月21日,媒体报道意大利国家邮政Poste Italiane与Temu签署的合作备忘录,覆盖物流合作升级和服务改进等多领域。协议指出了“广泛的合作领域”,包括扩充分拣能力、支持开发“本地到本地”物流方案、持续提升服务质量与运营效率,以及探索金融支付等新合作机会。此外,协议提出将探讨开辟通过南欧、中东和北非的新跨境物流路径,以强化投递覆盖范围
同期,媒体还披露了Temu与奥地利邮政已经签署合作备忘录,奥地利邮政及其子公司(如Express One、Aras Kargo)将为Temu提供区域物流和跨境电商全链路服务,包括派送与退货、订单履行及欧洲南部和东部的包裹配送。
而在10月15日,法国邮政集团(La Poste)通过其包裹部门Colissimo与中国电商平台Temu签署合作备忘录(MOU),旨在“加强物流合作并支持法国本土卖家”。根据公开内容,双方将开展多项举措:保证在法国境内的可靠投递(包括上门、邮局、自动取件柜等灵活配送方式);为Temu商家提供国际履单解决方案(通过Colissimo的全球网络直达海外消费者);利用Colissimo物流平台开展仓储和货物流转管理。合作还将推出“本地交付服务”(Local-to-Local),为法国卖家提供从仓储打包到末端配送的端到端方案,提高退换货便利度。
截至目前,截至目前,Temu已在欧洲与多家国家邮政或全国性邮政网络建立合作关系,包括:法国国家邮政集团La Poste(通过其包裹品牌Colissimo)、意大利国家邮政运营商Poste Italiane、西班牙国家邮政服务商 Correos、葡萄牙国家邮政CTT–Correios de Portugal、奥地利国家邮政Austrian Post,以及波兰国家邮政Poczta Polska;同时在德国与全国性私营邮政网络mail alliance合作,并在英国接入承担普遍邮政服务义务的Royal Mail,为其“本地卖家 + 本地履约”战略搭起了一整圈邮政级基础设施。
从Temu视角看,和多个国家邮政合作,不只是“找几家派送合作伙伴”,而是有意识地把自己焊进欧洲的公共基础设施里。
那Temu为何一定要挤进“欧洲物流国家队”?
其一:在大多欧洲国家,国家邮政都肩负普遍服务义务”,是海关——税务——消费者之间的天然枢纽,它们不是普通商业承运人,而是半公共部门的一环。当Temu的进出口报关、清关申报、末端投递,大量挂在La Poste、Poste Italiane、Austrian Post这类主体名下时,平台本身就不再是孤立的“外来者”,而是被嵌入了一整套本地公共服务体系里。
一旦Temu包裹在某国邮政业务占到可见比例,平台就不只是电商议题,而会牵连到国企盈利、员工就业和偏远地区服务能力,政策讨论的“决策成本”被显著抬高。
其二:欧洲国家邮政往往在偏远地区、小城镇和老龄人口中保持较高覆盖率,这些区域恰恰是商业快递和平台自建物流难以完全覆盖的薄弱地带。通过邮政网络,Temu可以以相对可控的成本,实现对全国范围的服务承诺。
其三:在舆论场上,Temu很清楚:如果一直被贴上“来自中国的廉价小包”这张标签,在欧洲很难获得好感。所以和各国国家邮政的合作,承担了一个重要功能——帮助Temu在欧洲做好“本地叙事”。
而从对手方来看,国家邮政同样有强烈动力“抱住 Temu”。
以法国为例,La Poste的信件量多年下滑,包裹与电商物流成为维系集团收入与盈利的关键。独立报道普遍指出,Colissimo的包裹增量很大程度来自Amazon及中国平台。
意大利邮政则在讨论欧盟2欧元小包费时公开表态,认为该费用不会显著打击自身包裹量,反而可能降低中国平台在当地自建物流基础设施动力,从而巩固Poste Italiane在小包链路中的地位。
换言之,在这些邮政集团资产负债表上,Temu更像是一位“高增长大客户”。
此外,欧洲多国国家邮政还面临来自如Amazon自建物流、DHL等商业快递的持续竞争压力。通过与Temu这类平台合作,邮政可在新一轮电商物流格局中保住一席之地,而不至于一步步退化为低附加值的“备选通道”。
如今,欧盟层面希望通过2欧元小包费、取消150欧元免税门槛,来阻挡来自中国的廉价商品洪流,Temu则选择正面顶上去:在前端默默“吞”下更高的小包成本,在后端把La Poste、Poste Italiane、Austrian Post等国家邮政拉上同一条船,用本地卖家、本地履约和“公共基础设施”叙事,去对冲来自欧洲政府的政治与监管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