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经菲律宾工贸部(DTI,以下简称DTI)的确认,将强制办理E-Commerce Philippine Trustmark(电商菲律宾信任标志,以下简称Trustmark)的原定9月30日的注册期限延至2025年12月31日,并强调该制度的核心是提升消费者信任与平台治理。
具体细节为:根据DTI发布的规则,所有电商平台以及商家(包括Shopee、Lazada、TikTok Shop等平台及入驻商家)都必须申请该标志,且需提交营业执照、税务文件、身份证明等材料。若涉及食品、化妆品等监管商品,还需上传额外许可证明。首年注册费金额为 ₱1,130(约19.8美元),有效期一年,续期需重新缴费。
尽管DTI表示:延期是以便为更多的中小微商家(MSME)有更充裕的时间完成申请;中小微商家首年可免费或减免”。但这并未阻挡菲律宾商家对政策的不满情绪,大量商家在DTI官员的社交平台评论区留言表达愤怒:“你们的Trustmark认证是垃圾。”“圈钱计划又来了!”“强制、收费、没准备好,我们不是机器人!”
目前,菲律宾已经超过8,000名电商商家(包括TikTok Shop、Shopee、Lazada等平台)已申请Trustmark认证,DTI称这并非“增加负担”,而是为了“让守法经营者得到更强的信任背书”。
我们来看下时间线:2025年6月27日,DTI发布Trustmark实施细则(DAO 25-07,IRR);9月12日,DTI宣布强制化路径和9月30日首次截止期;9月19日,DTI释放小微商家首年免费/减免口径;9月21日,DTI明确Trustmark认证截止期延至2025年12月31日。
这么来看的话,DTI确实也在尝试“平衡监管与商家负担”,给商家留出缓冲和适应空间。
那菲律宾商家为何如此愤怒?
其实,商家之所以愤怒,并不是完全因为 ₱1,130(约19.8美元) 本身有多贵。而是:其一,尽管有中小微商家首次减免,但未来这是“每年一次”的长期项,再叠加近期平台端各种费用的上调,使商家利润空间承压;其二,商家抱怨“系统尚未完全就绪却先强制”,DTI社媒评论区一度涌入大量吐槽,折射出政策沟通与执行落差;其三,监管类目需前置许可证、信息披露、退换货、数据保护等要素纳入常态化审查,对“走量低价”与“灰色供给”商家构成挤压。
简而言之,这笔“看似小钱”的认证费,踩中了商家他们在平台抽佣上涨、系统不透明、合规门槛上升下早已被压到极限的利润底线。
此次争议的本质,并非商家反对监管,而是对“成本堆叠、节奏仓促、规则模糊”的集体抗议。在电商正成为菲律宾GDP与就业支柱的今天,如何让制度“刚柔并济、稳中推进”,将决定中小商家的命运。未来几周,DTI是否能拿出清晰的减免政策表单、续期方案与申办指导工具包,将成为政策成功与否,以及提高商家接受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