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的巴黎玛黑区,冷风不算刺骨,但BHV百货门口的情绪是炽热的——一边是排队进店抢折扣的年轻人,一边是举着标语高喊口号的抗议者,还有被迫维持秩序的警察。很难想象,一切的中心,只是一家来自中国的快时尚品牌SHEIN。
开业首日,SHEIN约有8000名顾客到访。
英国杂志The Week用了一句很狠的话来形容这家店的开张:巴黎,这个曾以“工匠精神”和“高级品味”自豪的时尚之都,正在把自己的灵魂“出租给中国快时尚”。
SHEIN进驻巴黎老牌百货BHV,看上去只是一次商业合作,但被法国媒体、政客和本地品牌共同放大成了一个时代问题:巴黎到底是在招商引流,还是在亲手拆掉自己的“高定神话”?
▌SHEIN受邀开店:在商业上被“拥抱”,在舆论上被“切割”
SHEIN入驻BHV消息一出,首先炸锅的不是消费者,而是百货原有的法国品牌供应商。
据《世界报》报道,在消息公布后的几天里,包括鞋履品牌Odaje、衬衫品牌Figaret Paris在内的多家法国品牌选择立刻从BHV撤柜,其他如APC、Armor-Lux、Cabaïa等,也公开表示将“重新评估合作关系”。
其中一位法国品牌联合创始人直言:“我们花了十几年去讲可持续、讲产地和工匠,现在却要跟全球最具争议的快时尚同场销售,这没有任何道理。”
BHV员工同样焦虑。10月中旬,当地工会就有人在门口组织抗议,一名员工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表示:“顾客本来就觉得我们东西贵、选择少,现在还要接受SHEIN进驻——很多人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说不会再来。”
而在地面层外,人群却并不只有抗议者。
门店试营业当天,不少人排队等入场,原因很现实:线下可以直接试穿、退换,降低“网购踩雷”风险;部分单品与线上同步打折,对消费人群极具吸引力。这座百货楼上楼下的“分裂”,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下法国社会SHEIN的集体矛盾:
“嘴上反对快时尚,身体却很诚实地排队消费。”在开业的前五天,SHEIN吸引了超过50,000人次的到访。
毕竟,BHV背后的老板——同时也是法国大型百货公司协会Société des Grands Magasins(SGM)主席的Frédéric Merlin,很难对这门生意无动于衷。
来源:世界报。法国零售地产集团Société des Grands Magasins (SGM) 的董事Frédéric Merlin,在巴黎BHV购物中心Shein门店开业典礼上
要知道,过去10年法国时尚零售已经丢了4.5万个岗位、关了1.35万家店,行业本来就很脆弱。对BHV来说,在线下零售寒冬里引入一个能够带来稳定客流的品牌,是一笔极具诱惑力的生意,它要向股东交代,也要向员工负责。而对很多法国普通家庭来说,在生活成本上行的现实里,SHEIN这种“几十欧元搞定全家几件新衣服”的选择,是一份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SHEIN是SGM/Frédéric Merlin主动邀请来的,不是主动入驻BHV的。在供应商、工会、媒体都反对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顶着压力把店开了。
很显然,Frédéric Merlin赌对了。
SHEIN门店一开,他第一时间在社媒晒“战报”,态度非常兴奋。“平均客单价45欧元,15%的顾客顺带在BHV其他楼层消费。”
同时,Frédéric Merlin也是“聪明”的。
“他商业上拥抱SHEIN,舆论上切割SHEIN。”因为当法国政府对SHEIN的批判响起,他从来都是站在政府这边。
▌法国人的“双标”,惯当道德警察
那SHEIN为何开个线下店能引起这么大的反响?
这里必须从更枯燥但关键的一个词说起:de minimis(低值免税)。但首先我们得承认,SHEIN在法国确实搅动了“时尚零售”这盘棋。
过去几年里,SHEIN能在欧美疯狂扩张,一个重要支点就是:
欧盟对150欧元以下包裹免征关税,手续简化。大量来自中国的服装,以低价、碎片化小包形式涌入,绕开了传统进口体系。仅2024年,欧盟就处理了约46亿件低值电商包裹,其中91%来自中国,SHEIN、Temu等是重要推手。
在这种制度下,SHEIN的玩法就变得异常顺滑:
中国沿海产业带搞极致柔性供应链:宁波、广州、佛山以及泉州等;国内中转,空运小包直发欧洲消费者:以单件计费,运输成本由量来摊薄;避开传统进口商与本地批发、零售环节:价格至少比线下快时尚再低一截。
这对法国本地品牌而言,是一种“失衡”对抗:你在巴黎付着巴黎的房租、工人工资和环保成本,对手却站在一条几乎不一样的规则线上。
也正因此,近期欧盟财政部长达成共识,要把取消150欧元免税、征收包裹处理费的时间大幅提前到2026年初,而不是像最初提议那样拖到2028年。换句话说,欧盟终于意识到:如果再不“关阀门”,SHEIN凭着小包免税,就能把欧洲快时尚零售战场“打趴下”。
表面上,这是围绕关税、免税额和小包处理费的一场制度之争。
但往深里看,法国乃至欧洲对SHEIN的敌意,早已不只停留在“商业模式”,而是被包装成一场关于“谁更道德、谁更公正”的评判。
法国公共电视台France 2的一项调查揭示:在马达加斯加的大型成衣加工厂里,工人每月工资只有约60欧元,每周工作40小时,为法国服装品牌源源不断地生产货品。这些工人做出的成衣和手袋,最后在欧洲门店往往以几百、几千欧元的价格出售。同样的故事,在欧洲本地也并不少见:近两年,意大利米兰检方多次突袭查封为Dior、Armani、Loro Piana等奢侈品牌供货的“黑工厂”,这些地下作坊由移民老板经营,雇佣大量移民工长工时、低薪酬作业,有工人被查出每周工作70–90小时、吃住都在工厂。公开的法院文件显示,一只在门店标价约2,600–2,800欧元的Dior手袋,代工厂拿到的加工价只有53欧元。
那么问题来了:
现实明摆着,这样的法国,是不是有些“双标”了。
法国人嘴上质疑的是快时尚:过度消费、环境污染、用工问题以及低价挤压本地门店/工厂;但往深里看,很多矛头在现实中的操作是对着SHEIN这样的中国平台。
不仅给SHEIN冠上在法国及欧洲未存在的问题,还习惯性把所有快时尚的“负面标签”往其身上压。事实上,到目前为止,法国监管部门在SHEIN巴黎门店和线上运营层面,只提出过个别合规瑕疵,并未发现实质性违规问题。
反过来看,法国和欧洲本地品牌并非没有类似争议:就像上文中提到的,从把生产外包到低工资国家,到在本地被查出使用黑工、长期压低工价,这些案例并不罕见。
快时尚不是SHEIN的“原罪”,法国惯当“道德警察”。
站在今天的巴黎BHV百货大楼穹顶下往外看,街对面依旧是灯火通明的市政厅,可唯一的区别是:这家曾经象征“什么都有、什么都找得到”的老百货,已经很难再靠自己把人吸引进来。许多老顾客在社媒体感叹,“现在逛BHV更像是在一栋半装修状态的楼里找东西”。在这点上,法国已没必要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
从某种角度说,BHV在向流量求生。而SHEIN,恰好成了那支被拉来的救命稻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