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8日,《卫报》报道,美国最高法院已正式决定于11月5日就前总统特朗普援引《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IEEPA)实施全面关税一案举行口头辩论。这起诉讼源于2025年8月29日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的一项关键裁决:该法院以7比4的投票结果裁定,特朗普政府对多国加征“对等”关税的行为超越了总统权限,并明确指出其单方面推行“普遍性关税”的做法缺乏国会授权的法律依据。
这案件不仅关乎特朗普任内关税政策的合宪性,更是对美国总统能否绕过国会、凭借行政令单方面重塑贸易格局的一次权力考验。若最高法院最终维持下级法院裁决,则意味着特朗普所推行的“行政关税模式”将遭到彻底否定,美国行政权与立法权的边界也将因此迎来重大调整。
与此同时,彭博经济分析师指出,若最高法院最终裁定特朗普政府败诉,美国目前16.3%的平均有效关税税率至少会减半,并可能迫使美国政府向进口商偿还数百亿美元的已征收税款。
反之,若最高法院支持特朗普,关税可能重新成为美国外交与经济政策的核心工具。对中国而言,高关税或将常态化,中美贸易战不仅难以缓和,甚至存在进一步升级的风险,这将对中国出口商及跨境供应链构成实质性冲击。
不过就目前而言,面对巨大的业务冲击,中美双方也在寻求临时平衡。2025年8月12日,美中双方将“关税停火”协议再次延长90天,避免了高达145%惩罚性关税重启(2025年5月首次达成协议)。目前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实际执行关税维持在“约30%”的水平:由10%的基准互惠税率和20%的芬太尼相关附加税构成。这一税率并非网传的“平均”或“全部商品税率”,而是当时大多数中国产品入美时适用的名义税率,包括TikTok Shop、SHEIN、Temu在内的众多跨境企业已开始依据这一税率调整供应链布局。
而最高法院的判决结果,也将影响全球贸易的走向。
关税政策对跨境电商平台的影响,西之月在《为关税“上诉”至最高院,特朗普急了》一文中已进行详细解读,感兴趣的读者可进一步延伸阅读。下文将重点探讨对中国产业链与全球贸易格局的影响。
首先,高关税政策严重削弱了中国对美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在特朗普政府新一轮关税措施下,中美互征关税持续加码:美对中部分商品的累计关税最高达125%至145%,中方也实施125%的报复性关税,导致双边贸易几近陷入“事实禁运”。高额关税迫使中国出口企业面临艰难抉择:要么涨价转嫁成本,要么自行消化利润压力。不少企业因难以承受而退出美国市场或将产能转移至其他国家。
自2025年起,随着更全面的关税政策落地,这一趋势愈发明显。许多原本由中国承接的美国订单正持续流向墨西哥、越南、马来西亚等享受较低关税的经济体,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受到结构性冲击。为规避供应链风险,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推行“中国+1”甚至“中国+N”战略,积极在东南亚和南亚等地布局产能,以降低对中国单一地区的依赖。以纺织服装、鞋类和消费电子组装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现系统性的产能外迁,越南、印度和孟加拉等国成为主要承接方。
从全球视野看,突发性的大规模关税变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调整成本。有分析认为,特朗普执政初期频繁的关税举措造成了政策层面的混乱,对美国乃至全球宏观经济均构成冲击,被称为“一代人以来最大规模的隐性税负”。
此外,特朗普借助单边关税手段,打破了各国通过协定确定关税水平的传统,重创国际共识机制。即便是处于对美贸易逆差状态的盟友如英国、澳大利亚,仍被一律加征10%的基准关税,引发多国不满与反制。一些国家通过谈判争取关税豁免,另一些则采取对等报复,如加征关税或限制关键原材料对美出口。
因此,无论最终判决结果如何,当前悬而未决的关税政策已令众多跨国企业趋于保守,投资与采购决策深受不确定性的掣肘,这种政策“悬剑”本身就对全球贸易和供应链产生“寒蝉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