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欧盟正推进一项重大海关改革,计划对直邮欧盟消费者的包裹征收€2/件处理费,而经欧盟境内仓库转运的包裹则征收€0.5/件,以引导电商平台加速布局本地仓储体系,减轻海关监管压力。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4年欧盟进口的低于€150的小包裹总量高达约46亿件,其中91%来自中国。大量低价包裹的涌入伴随虚假低报和不合规商品的问题,造成欧盟每年数十亿欧元税收流失,对遵守法规的本地企业带来不公平竞争,并产生环境负担。
为此,2025年2月5日,欧盟委员会提出“安全和可持续电商工具箱”倡议,呼吁尽快通过《海关联盟改革方案》,对直邮至欧盟消费者的小额电商商品征收一项“非歧视性处理费”以覆盖监管成本。紧接着2025年5月,欧盟委员会正式提交立法提案,随后进入立法程序。2025年7月,欧洲议会以619票赞成的压倒性多数通过相关决议,支持征收处理费等措施。
此项决议目前仍待欧盟理事会协商批准。不过,鉴于欧洲议会支持强烈且主要成员国态度积极,该政策最终通过的大方向是确定的。根据欧盟委员会的计划,新版海关法规改革将于2026年启动,若立法进展顺利,这一系列新政将在2028年前后全面实施。然而,法国希望提前至2026年执行新规,并加强海关抽查力度,其财政部长Bruno Le Maire已于2025年4月公开表示将推动提前实施。
▌成员国各自为政,倒逼欧盟加速跟进
由于欧盟统一立法的最终方案尚未落地,各成员国纷纷开始探索或实施本国的包裹收费政策。一些国家担忧,在美国收紧相关政策后,大量免税小包裹将转向欧洲,因此率先采取防范措施(见下表)。具体来看,罗马尼亚已于今年8月率先执行每件€5的高标准收费;法国则牵头多个主要经济体,酝酿推行每件数欧元级别的收费,力度可能高于欧盟拟议的€2。而部分主要包裹中转国如德国、荷兰,则暂未单边征费,选择观望欧盟统一方案。波兰等国虽支持征费原则,但细节尚未敲定,同样倾向等待欧盟层面协调。
制图:西之月
然而,由于各成员国在执行进度与收费标准上的差异,可能会出现潜在的“口岸套利”现象,即跨境电商包裹选择从收费较低或尚未征费的国家入境,从而规避费用、扰乱市场秩序。业界人士警告,这种各自为政的做法将造成显著的“溢出效应”:若部分国家费率偏低或暂不征费,跨境卖家与物流商将倾向改道从这些国家清关,使其被动承接更多包裹流量,不仅加重海关压力,也令已征费国家的政策目标落空,扭曲市场公平。为防范这种套利,不少国家表示不愿“单打独斗”:荷兰明确称若其他国家征费,荷兰也会相应实施以避免成为包裹集散地;波兰官员也强调唯有欧盟层面统一协调才能根治此问题。可见,各成员国认识到局部差异收费的不可持续性。
为消除“口岸套利”风险并统一市场规则,欧盟正加快推进统一立法,但在细节上仍存在分歧与不确定性。其中,收费收入归属与监管成本分担是核心争议点。早在提案讨论阶段,德国财政部长便于2024年底致信欧盟委员会,敦促尽快实施改革,凸显成员国间在推进节奏上的分歧。德国方面担忧,海关与监管部门的工作量将大幅上升,而缺乏协同会进一步放大执行风险。与此同时,清关量较大的国家希望留住征费收入,用以补贴本国监管支出;而其他成员国及欧盟机构则主张将该收入纳入欧盟预算,用于整体海关现代化建设。
此外,全面取消免税和征费将显著增加海关报关量和处理工作,欧盟需建立更高效的数字化海关系统,以应对海量小包裹申报。如果相关数字基础设施无法按期完善,新政实施或需延后或分阶段推进。同时,“一刀切”取消免税也可能引发贸易伙伴反弹,欧盟内部需评估其对消费者与电商生态的冲击,防止政策执行过急导致市场震荡。
虽然新政细节存在分歧,但从整体趋势看,征收小包裹费、取消€150免税的方向已在欧盟内部形成广泛共识。此外,欧盟还计划配套推进税号简化、数据共享与风险评估体系建设,确保新政真正落地而非流于形式。
▌欧盟关税新政,将成为“白菜价包邮”终结者
欧盟新政一旦实施,将形成一个从平台到消费者的完整影响链条。首当其冲的是以Temu和SHEIN为代表的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它们高度依赖“从中国直邮到欧美消费者”的低价小包裹模式,而这一模式将在新规下遭受巨大冲击。
在平台端。首先,新规取消免税门槛并征收€2处理费,直接推高履约成本,对主营低价快时尚、百货小件的平台而言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例如,SHEIN送往欧盟的包裹中有87%申报价值低于€150,若全部需缴€2手续费,其年度支出将骤增约2.4亿欧元(约2.81亿美元),相当于欧洲市场净利润的18%。同时,欧盟还在产品安全与环保责任等方面同步推进多项新规,平台必须投入更多资源以满足合规要求,运营成本将进一步上升。
在成本与监管的双重压力下,平台纷纷调整履约链路,从“境外直邮”转向“欧洲本地仓储+本地配送”模式。欧盟差别化收费政策(直邮€2、仓储€0.5)本身也意在通过费率引导,促使平台将商品批量运至欧盟内仓库,再分仓派送。这一政策取向将进一步加速中国平台的仓储布局。如Temu已在欧洲启动本地仓计划,要求商家提前备货至波兰、德国等地仓库,计划将欧洲订单的80%改由本地仓发货,并与全球物流公司合作搭建“本对本”配送体系;SHEIN也在扩张欧洲库存,以降低直邮比例。通过“批量进口+末端分发”,平台既能摊薄通关固定成本,又可享受较低的每件处理费率。
在消费端。首先是价格层面,新增的€2处理费很可能被部分转嫁至消费者,尤其对于低价商品而言,这一固定成本占比不低。平台也可能因合规和成本考虑而提高低价商品准入门槛,从而推高平均客单价。SHEIN已警告称,若欧盟征收€2处理费并叠加法国新环保法案的罚款,其每单商品平均售价将上涨€8-12。换言之,欧洲消费者未来为“白菜价”中国包裹所付出的价格将明显上升,冲动型购买意愿或将明显下降。
其次,物流体验将出现分化。一方面,更多直邮包裹被纳入海关申报与查验程序,尤其在政策初期,通关时效可能延长,消费者收到“发货延迟通知”的情况或更频繁。另一方面,随着平台加速向本地仓模式过渡,那些已备货至欧洲仓的商品配送时效将显著提升,如从以往的10–15天缩短至2–5天。此外,本地仓模式在提速的同时,也让税费更加透明,消费者在结账时将直接看到增值税(约20%)与关税计入总价,而€2处理费虽由平台或物流商缴纳,但最终也会体现在商品价格或运费中。
最后,面对关税压力,部分跨境卖家可能因成本上升退出市场,“几欧元包邮”的产品将逐渐消失。欧盟希望借此提升商品质量与安全合规性,但消费者也需为此付出更高价格。未来,消费者对新政的接受度,将取决于他们是否认同“价格上涨”背后的公平与安全收益。若能获得更高品质与信任,欧洲消费者或将逐步适应;反之,短期内的观望与需求收缩在所难免。
▌阵痛换新生,新政或开启“良币驱逐劣币”新阶段
欧盟新政对于欧洲本土电商企业和线下零售商而言,将缓解来自超低价进口的竞争压力,提升其市场地位。其一本地商家原本就在正常缴纳增值税和关税,新政策令所有竞争对手也必须承担同样的税费,这将削弱跨境卖家的价格优势。其二罗马尼亚实施包裹费的实践表明,当廉价进口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往往会转向本地或欧盟卖家购买替代品,只要后者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价格与更快的配送服务。因此,欧洲本地企业被压制的局面将得到缓解,其电商生态的公平竞争环境也有望改善。
以低价策略出海的电商平台将面临不利局面。正如业内分析所指出,依赖超低价的中国卖家将面临巨大挑战,要么转向更高端产品线提升客单价和利润空间,要么接受更低利润率勉强维持竞争,但许多恐怕难以为继,被迫退出市场。尤其是一些体量较小、新兴的跨境平台,缺乏充裕资金和完善体系来适应新规、消化新增成本,在竞争中将更加吃力。这可能导致市场交易进一步向头部巨头集中:有实力的电商巨头还能通过本地建仓、系统升级等方式合规运营;而小型平台可能被淘汰出局,跨境电商领域的多样性随之降低。
面对压力,部分中国跨境平台选择“留在欧洲,成为本地”的策略:通过设立欧洲仓储、招聘当地员工、遵守本地法规,逐步淡化自身与本地企业的差异。例如Temu在欧洲雇佣物流人员,SHEIN在欧洲开设分公司等。这些举措正在推动平台更深层次地融入当地市场,使“跨境”与“本地”的界限日益模糊。同时,政策压力也在倒逼商品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当“低价劣质品”不再具备优势且面临严格审查时,卖家更需以性价比与合规取胜。优胜劣汰之后,市场上留下的跨境商品品质或将整体上升,从而推动行业进入“良币驱逐劣币”的新阶段。
可以预见,欧盟此举将重新切分电商市场蛋糕。一方面本地企业与跨境企业的竞争将趋于公平,此前依靠政策漏洞快速获利的模式将难以持续;另一方面消费者的选择也会在价格、品质之间重新权衡。欧洲电商市场或将出现新一轮洗牌:一部分跨境企业退出或转型,高品质、高附加值的跨境商品继续存在,而欧洲本地电商则有机会借势扩大份额。在短期阵痛之后,一个更平衡、更合规的市场生态有望形成。当然,对于中国跨境卖家来说,这不是“末日”而是“拐点”,唯有提升自身运营水平、深化本地化、优化商品结构,才能在新的规则下站稳脚跟。